“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诗人的自勉诗句,也是诗人对自己爱国情感的抒发,更是作者对自己性情人格的写照。个人荣辱得失比起国家的利益,微不足道。
苟利于国家生死以是哪个说的
苟利于国家生死以是林则徐说的。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倡导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中国人的敬仰。
出处: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译文: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虽然身体力量微弱,但肩负的责任却非常重,长期的劳累已经让精神疲惫不堪,再用尽最后一点力气也很难支撑。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只须是为了国家的利益,生死都可以不考虑,不会由于祸福而回避。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被贬谪到这里,正是君主对我的恩宠,虽然生活简朴,但合适我这种粗犷的性格特点。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和山中的老婆闲谈故事,试着吟咏诗篇,虽然或许会让我这颗老脑袋愈加疲惫。
注解:
力微:体力衰弱。
任重久神疲:长期承担重任,精神疲惫。
再竭:第三耗尽。
衰庸:衰老无能。
苟利国家生死以:只须有益于国家,不惜生死。
岂因祸福避趋之:不会由于祸福而改变立场。
谪居:被贬谪到边远区域。
君恩厚:君主的恩宠深厚。
养拙:培养我们的才能。
戍卒:边防军士。
戏:闲谈。
山妻:山中的老婆。
断送老头皮:指写诗时不考虑形象,只为表达思想而不考虑形象。
赏析:
首联自谓此前身负重任,而能力有限,劳神既久,疲惫不堪,再要以衰病之体,尽庸薄之力,定然很难支撑。“力微”“衰庸”,“衰”则有之,其他概属自谦。重谪之后,久病之余,心力交瘁,情绪难免有的低沉。然而诗人毕竟是人中龙凤,思想境界非一般文人士医生所可企及。任是蒙冤受屈,病体不支,也动摇不了他报效祖国、九死不悔的决心。于是,颔联诗笔陡然振起:只须对国家有利,就是死我也无怨无悔,怎会由于祸患而逃避?言下之意,远谪伊犁,又算得了什么!春秋时,郑国执政官子产因改革税制而遭人诽谤,有名言曰:“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此联上句,即从子产语化出。下句则是诗人自撰。二句对仗极其工稳。“国家”“生死”“祸福”“避趋”,皆偏义复词,偏指“国”“死”“祸”“避”,“家”“生”“福”“趋”4字只不过陪衬。通常来讲,以议论入诗,缺少艺术形象;以直说为诗,不耐咀嚼讽咏,是诗家所忌。但此联以沛然莫御的人格力量振聋发聩,极具震惊力,读者不但不嫌其议论和直说,反而感觉非这样不足以弘扬民族正气。这便是艺术的辩证法了。
颈联仍是议论:谪居伊犁,见得皇恩浩荡,待我甚厚(没加以死罪,只不过从“轻”发落);要涵养质朴的性情,当一名戍守边疆的小兵正合其宜。这未必是诗人的真实想法,但在那封建专制的年代,他还能怎么说呢?你懂的。事实上,诗人在伊犁担当的角色,也非“戍卒”可拟:他积极襄助当地军政长官领导军民勘田垦荒,兴修水利,进步农牧生产,缓解民族矛盾,为巩固国防以警惕沙俄对新疆的觊觎,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不出3年,他又被朝廷起用,署理陕甘总督,重新回到了省级正职的一线岗位。
尾联为了安慰老婆,引用了一个诙谐的历史典故:宋真宗召见隐士杨朴,问其临行时有无人作诗相送。杨朴答:臣妻有诗曰“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今天被“捉”去见官,这回可要了你的老命)。真宗大笑,便放他还山。后来苏轼任湖州知州,因文字狱获罪被逮捕进京。其妻哭着送他外出,他却对老婆说:你就不可以像杨太太那样作诗送我吗?其妻不觉失笑。在命悬一发之际,还能与老婆开玩笑,足见苏轼的豁达与幽默。此时此地,用此典故,也见出林则徐“君子坦荡荡”的胸襟。
此诗一出,我中华民族又新增两句励志的格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之所以在忠贞报国而被贬黜荒远,遭到极不公正待遇的状况下,仍能坦然面对,自强不息,终至东山再起,难道不是由于这样崇高的价值观、这样坚定的爱国信念有以致之么?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感想: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虎门销烟更是为大家留下光辉的篇章。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些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是国内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体现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维护自己国家民族尊严和利益的决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正是这种不考虑个人得失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才造就中华民族历经艰难终能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今天的中国屹立于东方,沉睡的雄狮在中国梦的呼唤下醒来了,中国的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筚路蓝缕的有斗经历,成为中华民族特有些精神标识之一,是达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不可少的支柱,斯人虽逝,身不存,但他的精神万古流芳,史载千秋,鞭策着大家要深爱我们的祖国在改革开放与时俱进中担当起大学生以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用实质行动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历史的重任,伟大的爱国情,悠久辉煌,贯穿华夏黄种人的精气神,炫烂江山美,复兴家国梦,无愧于泱泱神州,汇聚智慧,活水涌,黄河长江渊远流。